亚星·(中国)官方网站窦玉明: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及竞争策略(二)未来10年,中国基金业是一个什么样的前景,这是对中国未来金融资产的预测。中国老百姓越来越有钱了,而且财富积累的速度会大于GDP的增长速度。这是基金业发展的基石。对这10年的预测可能不乐观,但是有一个原因使得我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未来长期前景很看好。为什么说中国的二级市场投资机会越来越大呢?全球二级市场投资规模远远大于PE、VC,这个规模是数量级,公募基金超过对冲基金和私募一个数量级以上。美国的私募2万亿,对冲基金2万亿,公募是20万亿美元,相差一个数量级;其他国家差得更多,股权投资更少。为什么最后是二级市场为主,道理很简单,股权投资是投资一些新的,是新增产能,二级市场是投存量资产,随着社会越来越成熟,其实可投资的东西会越来越少,最终大家必须要在存量资产中投资了。高速公路修了两条,再修第三条就没有意义了,那个时候二级市场投资这两条就可以了,不会有VC、PE花钱建第三条。现在中国还有各种投资机会,建地铁、建房子、盖厂房,每年中国的投资率都是以百分之几十在增长,但未来的投资率一定会降下来,没有了新增机会,一定是转向投资存量资产,那个时候,二级市场基金就会成为社会配置资源的主力。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还有一个因素在促进二级市场资产管理业的发展,第一代富豪喜欢自己管钱,他们把钱用于再生产,比如说刘永好有钱了不是投资基金,而是去继续投资其他实业。但是很多富二代不愿意这样,而是喜欢跟欧洲的富人一样,把公司交给专业经理去经营,把自己的股权稀释一部分投资其他方向,这个时候就需要专业的公司去帮他们打理,把他们的财富投资到其他的方向去。这样的时代在慢慢到来。我们分析认为,到2020年基金业规模会达到15万亿。
再来看基金业现在的规模排名,整个行业一共有70家公司,前10家公司一共占市场份额的50%,前5名变化稍微小一点,6~10名竞争比较激烈,经常会有变化。
总结过去的发展,我认为基金业中能赢的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总体来讲,过去这些能赢的公司最主要是赢在跟政府的关系上,了解政府意图。中国基金业用了12年的时间把全世界的基金产品都搬到了中国。如果说基金产品同质化,或者说基金产品单一,我国已经把全世界最新的基金产品都抄过来了,国外有的基金产品我国全都有了,而且国外没有的我们也有,应该说是走在很前面了。每次创新都是政府允许放开某一部分,这就是机会,我们就把国外的这一部分搬过来。做得好的公司就会抓住这样的机会。
过去10年我们看到很多机会是偶然的,就像跑马圈地一样,本来告诉你不许跑,突然可以跑了,有一些公司去跑了,提前把地占了就是它的。现在我觉得未来该占的地已经占完了,该创新的产品也已经创新了,未来可能要比一比谁做得更精,就像彩电业一样,中国彩电业现在有点全军覆没的味道。但是我们看到10年前中国彩电业是很厉害的,我担心中国基金业未来重蹈中国彩电业的覆辙。早期要靠速度快亚星,赶快把产品推出来,老百姓还不知道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有什么产品就抢什么。我在嘉实做投资的时候,有一个产品一天卖了400亿,老百姓排队买。后来还有一个公司一天卖了700亿,把银行系统都弄瘫痪了。实际那个基金是开放式的,今天买不到明天还可以去买。居然还有金融专业的学生去排队买开放式基金的,这很好笑,这说明中国的投资者对基金太不了解了。
基金业未来挑战和机遇都是存在的。从挑战来讲,我认为一个主要的方面是其他行业如私募、银行的竞争。还有就是基金公司之间的同质化,不仅是基金产品同质化,而且是基金公司之间的同质化。
中国企业普遍没有战略,都是同质化竞争,都是打价格战,上规模,做产业链,什么都做。如果这样的话,中国基金业是没有未来的,最终中国基金业在产业链上就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了。在产业链上,我们与下游渠道去讨价还价的时候,如果富国基金、嘉实基金亚星、华夏基金没有区别的话,所有的讨价还价能力都在银行那一边,所以必须做出自己的优势。比如牙膏业,高露洁做得非常好,在沃尔玛有自己的品牌,老百姓去买就买高露洁的牙膏,因为大家会认为它有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基金业未来没有品牌,没有差异化,完全是银行的经理说买这个还是买那个,基金业的利润就会消失。我们现在1 5%的管理费每年大概40%多接近50%分给银行。如果未来没有差异化,就会是60%、70%分给银行,最后的结果是整个行业利润的下降,没有利润就没有竞争力,留不住好的人才,最后就慢慢走向非常平庸的同质化行业。
基金业的机遇也是很大的,最大的机遇是目前中国基金业的渗透率是很低的,80%的客户还没有买过基金,其他国家的老百姓买基金是日常的投资了。另外,中国的基金公司普遍没有定位和策略,所以如果哪个公司能够坚持做长线就会有机会。还有养老金的增长也是机会,中国的养老金未来将有巨大的增长市场。美国的养老金占了半壁江山。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部分地区出现了现收现付养老金都不足的情况,意思是说相对年轻的人缴的社保养老金全部给退休的人发退休工资都不够了,怎么办? 确实需要大力发展养老金,并把这些养老金管理好,使其长期能够保值增值,这也是我们资产管理机构的机会。
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达到3万亿的规模,老百姓因为理财渠道比较窄,感觉过去几年基金业绩不理想,所以选择投资银行发行的4%~5%的理财产品。实际上中国的理财产品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过渡产物,因为中国利率是管制的,存款利率国家有规定,活期0 5%亚星、1年定期3 5%,老百姓不愿意存。银行没有办法,变相地通过理财产品把储蓄的利率提高,这不过是利率市场化的绕道手段而已。
再来介绍信托产品,中国的信托公司的主要收益来源是高收益债券市场。由于中国企业的发债受限制很多,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很多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从银行或者资本市场上都拿不到钱,信托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信托做的事情是把一些富裕人群的资金集合起来,以很高的利率贷给企业,可能利率从10%到20%,如果中国未来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起来,投资者可以更方便地在市场上购买这类产品。目前的一些高收益信托产品的生存空间就大大缩小了,因为信托产品的中间成本太高了。近期上海交易所正计划推动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相信很快就会推出来,那么我认为对信托公司的业务会有压力。
另外一类投资产品是阳光私募,我认为中国的阳光私募和国外的对冲基金有一定的差别,反而中国的阳光私募基金更像是没有牌照的公募基金,国外的私募基金采取的投资工具、投资手法、面对的群体都和公募基金公司有很大区别,而中国的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投资的手段、投资的思路、客户群体、销售渠道都基本一致。举个例子,国外私募基金的客户绝大多数是非常专业的机构投资者,而中国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富裕个人,所以很多中国的私募基金经理也很痛苦,业绩一旦波动,会有很多客户的投诉,沟通成本非常高。
在我看来,中国的阳光私募基金绝大部分是股债平衡类公募基金,但是高收费的平衡型基金,收2%的管理费加20%的业绩报酬,而平衡型公募基金的管理费只有1.5%,那就要求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投资能力要远远高于公募基金经理,才能收这么高的费。从过去这几年的业绩表现来看,阳光私募基金的业绩与平衡型公募基金的业绩并没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所以,2011年以来,阳光私募基金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公募基金看过去几年的情况,产品数量增加很快,已经超过1 000只了,但是规模没有上涨,单个基金的平均规模变小了。
券商资产管理前几年的发展速度也不快,现在也只有1 000多亿的规模,随着券商创新业务的放开,相信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