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星·(中国)官方网站趋势、机遇与挑战进入数字化时代,文化艺术消费有何新动态新样态新趋势?艺术金融如何乘势而动进一步发展?如何立足实践需求构建艺术金融学科?在4月12日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暨第四届国际艺术金融发展论坛上,针对这些问题,业内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年会由西安美术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主办,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提供学术支持。年会主题为“艺术金融:前沿实践与学科建设”,多角度研讨了数字化背景下艺术金融发展瓶颈、评估鉴定与风险管控亚星、法律法规与监管缺失亚星、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构建闭环机制、利用新科技赋能评估、开展监管试点等思路与理念。
在年会开幕式上,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雷晓辉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党委周泓洋为全国艺术经济产学研联席会议揭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委员、鞍山师范学院教授刘晓丹发布了《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24)》。报告由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编制,系统研究了2024年以来中国艺术金融的现状、问题与趋势。
报告指出,数字化深刻重塑了艺术金融发展范式,催生了数字艺术金融这一新形态,并逐步主导未来趋势。报告深入分析了艺术金融的多方面内容,包括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未来趋势、系统分析、规模与结构、前沿态势、前沿问题、案例研究以及政策建议等。报告认为,2025年艺术金融将实现从数字化赋能到数字艺术金融主导的转变,数字艺术资产交易将成为最活跃领域。报告还强调了政策驱动、科技赋能、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完善政策体系、创新业态融合、强化人才培养等建议。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以《共生之道——浅谈艺术金融》为题,分享了对艺术金融的认识。他指出,首先,艺术与金融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不仅相互赋能,而且有相通之处;艺术品具有金融属性,金融活动也具有文化特色。其次,根据国内外艺术金融实践情况,在成熟市场中,各类艺术品的金融属性体现得比较充分,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信托、基金以及一些拍卖机构都在艺术市场上充当重要角色;这些年来,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也很迅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对艺术品的金融服务将成为新兴金融热点。他认为,艺术金融要取得长足发展,需厘清以下方面问题,其一,要以更开阔视野,从更高站位看待艺术金融;其二,艺术金融不仅仅是艺术品金融,更不仅仅是艺术品收藏金融,艺术的内涵是广泛的,艺术可在社会进步、人类生活多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三,艺术金融不是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艺术市场发展不仅可带动文化消费增长,还可为实体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其四,艺术金融不是仅仅为高净值人士服务的金融,艺术金融可提供的服务是多样的。他强调,艺术金融发展需深化改革,健全法律法规,解决艺术品估值、质押、合理确定金融机构的资本占用等问题,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已迈出步伐,未来可期。
周泓洋以《金融服务创新重塑艺术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为题,围绕艺术品金融服务创新与艺术经济格局的重构展开,强调了区块链技术在构建可信价值网络、释放流动性、实现智能合约自动化等方面对艺术品金融的重塑作用,以及模式创新在全链条服务、金融与艺术共生、普惠化崛起和风险管理体系升级中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了文化IP金融化、艺术金融可持续化转型和全球化资本网络形成等关键问题,提出了通过交易数据积累形成东方艺术品定价的人民币基准这一长远目标。
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宁强以《美国艺术品价值评估的实践与最新进展》为题,介绍了美欧艺术品价值评估的实践与最新进展。他强调,艺术品定价是艺术价值与市场力量的博弈,涉及艺术史定位、市场供需、专业评价等因素;评估方法包括公平市场价值、重置价值、直接比较法等,技术鉴定与历史溯源对价值判定至关重要;最新趋势是大数据估值、AI估值和“杀熟式”估值,其中AI估值已在欧美广泛应用。
潍坊银行原董事长、李可染画院宋庄院院长史跃峰以《艺术品质押融资的实践及其展望》为题,探讨了艺术品质押融资问题。他指出,艺术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信用中介与资源配置,核心在于风险管理。他介绍了潍坊银行“预收购机制”的实践。该机制通过引入“预收购人”,解决艺术品鉴定、估值、处置等难题,实现了风险可控且效益可观。他认为,艺术金融应迭代至3.0,即数字化决策、普惠性增强、质押融资占比下降。
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浩律财富创始人云大慧以《艺术品财富与家族艺术财富管理的探索》为题,探讨了艺术品财富与家族财富管理的逻辑、内容、体系及数字化影响。她指出,艺术品具有价值属性,可作为财富管理标的,但需厘清艺术品的内涵与外延。数字化改变了创作、传播、展陈方式,带来法律服务和管理内容的变化,NFT和数据资产也逐渐成为艺术品管理标的。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张正霖以《艺术品银行的实践探索及可能性》为题,探讨了经济变动下艺术资产需求的变化及其对艺术银行业务的影响。他认为,新的基金模式介入和股票证券化模式拓展是艺术金融领域的发展重点。
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卓志以《推进艺术金融发展:保险视角》为题分析指出,当前国内艺术品保险市场以运输和展览保险为主,个人和企业收藏品保险发展滞后。促进艺术品保险发展需从多方面入手:促进经济发展与培育健全市场,学习欧美经验;加强风险意识和建立行业生态,克服心理障碍,完善风险评估;重视专业与人才建设与科学支撑,解决鉴定、修复等问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主任西沐以《基于可信价值建构数字艺术金融系统及体系》为题,探讨了数字艺术金融体系的构建。他强调数字化是全新发展形态,带来理念、系统、机制等多方面变革,但也面临海量数据中确定价值和形成共识的难题。构建可信价值是关键,需形成可信价值共识,将艺术资源转化为可信价值,提出构建以数字艺术资产为核心的数字艺术金融系统和以数字信用为中心的艺术金融运营服务体系,整合两者形成完整的数字艺术金融学科体系。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以《艺术品市场史研究进展与前沿》为题,回顾了艺术市场史研究的进展与前沿。他强调艺术市场研究对艺术史的重要性。近年来,艺术史学研究不断突破,从强调概念到关注流动、物质性等,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的趋势。艺术市场研究也随之转向,关注动态与转型、流动性、全球化与在地化对话等话题。他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跨学科、量化、实证与定量结合等研究方法的应用,以及艺术市场形象、工具与媒介等研究主题的拓展。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黄隽以《数字形态下文化艺术消费与艺术金融新特征》为题,分享了关于居民数字经济消费调查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教育和收入水平显著促进文化消费,收入对文化消费的推动作用更大。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消费,使消费结构多元化,60岁以上人群消费能力较强,形成“银发经济”。数字化降低了文化参与门槛,家庭文化参与水平对子女有代际传承效益。在艺术品金融发展方面,强调新时代应培养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注重精神层面满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同时关注艺术品金融的消费导向和普惠性,以及年轻人对国风文化的偏好。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刘双舟以《艺术法律的实践及其学科建构》为题,探讨了艺术法律的实践现状及学科建构问题。他指出,我国尚未形成专门的艺术市场法律体系亚星,专门立法不足。他建议研究重心应从立法研究转向判例研究,关注现有法律框架下的问题解决。在艺术法律教育方面,他提出分类教学模式构想,针对法学学生、艺术专业学生和法律界人士分别进行案例教学、常识教学和原理教学,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艺术管理》执行主编董峰以《数字形态下艺术金融对艺术管理学科体系影响》为题,探讨了艺术管理专业的结构性偏差及艺术金融课程群的问题。他指出,艺术金融课程群的引入可以为艺术管理赋能,解决艺术管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艺术金融应分为“为艺术的艺术金融”和“为金融的艺术金融”,应关注艺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求。
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袁慧敏以《艺术财经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的思考》为题,介绍了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的发展历程与成果;南京传媒学院副教授殷星以《数字形态下艺术品市场价值发现规律研究》为题,探讨了数字形态下艺术品市场价值发现规律。
艺文经济学院创办人、香港画廊协会创始会长、香港方由艺术机构负责人徐锦熹以《数字形态下全球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及最新进展》为题,分享了数字艺术市场的发展趋势。她指出,该市场正以23.8%的年复合增长率重塑全球艺术产业格局;市场发展驱动力包括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如AR、VR创作)、技术(如AI绘画工具)和线上平台的快速扩张;未来机遇在于AR应用、元宇宙生态和主流艺术市场的接纳;市场趋势包括实体与数字艺术的融合、AI生成数字证书等。
元宇宙数字资产NFT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林奥杰以《数字艺术资产与消费市场发展趋势》为题,聚焦数字艺术消费市场,通过《哪吒2》卡牌授权等案例,展示年轻人如何通过消费新文化推动市场变革。
韩美林艺术基金会执行秘书长陈丽华以《艺术家艺术基金会运作模式与实践探索》为题,分享了韩美林艺术基金会的运营模式与实践探索。她指出,艺术家通过捐赠作品给政府,实现艺术作品价值最大化;政府则负责建设和运营艺术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她强调版权保护、多方合作和艺术价值到金融属性的转化是艺术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师李奇以《艺术品典当的理论与实践思考——以陕西省典当行业协会业务为例》为题,探讨了陕西区域内艺术品典当的理论与实践;山东工商学院金融学院副院长、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数字金融学院副院长孙宇以《数字经济时代艺术品市场税收问题研究》为题,从税收角度分析了数字经济下艺术品市场的税收问题。泰和泰上海律师事务所创始人王振华以《文博系统数字艺术资产运营管理的法律问题》为题,从法律角度探讨了文博系统数字艺术资产运营管理的问题。
年会最后,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周园代表主办方发布了《西安宣言》。宣言指出,数字化对艺术研究与实践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字艺术资产的实践探索领先于理论研究,理论工作者需拥抱实践,构建理论体系以指导实践。